一夕之間,三代君王相繼隕落,本是艷陽高照的五月,奈何咸陽城內陰沉窒息。待羋氏族人流放邊塞后,一班老臣陸續前往章臺宮,這場與喪同期的登基大典正在大張旗鼓地舉行,轉眼將要迎來第六位新王嬴政,一個敢于自封秦始皇的束發少年。
新君即位當日,詔命眾文武大臣封爵加官,呂不韋領政三年,幾經頓挫,對于秦國可謂是感慨萬端,先前之所以會將家財散于落魄公子身上,其時所求者無非光大門庭,使呂氏家族從小國商人變為鍾鳴鼎食的大國貴胄。此刻呂不韋搖身成權傾朝野的仲父相邦,也該是他大展宏圖,執行新政的開端。
然而君主制下,卻有兩種權力現象最為嚴重:其一是強君暮政,其二便是主少國疑。恰逢嬴政臨朝且強臣在國,所以呂不韋還未等國喪結束,索性在丞相府內邀請姚賈、蒙武過府商議仕職調動,看似商議之說,實則獨斷專權,立即安排王綰為秦王謁者,樊於期為郎中護衛秦王,上卿姚賈為公子成蟜老師,至于掌管守衛軍隊的衛尉要職則讓渭文君嬴昇負責把持。
趙偃得知嬴政即位氣憤至極,隨即要求郭開設法幫他成為趙國太子,并承諾登位時會封郭開為趙國丞相。毛遂自薦前往楚國,游說楚、趙合縱伐秦,奈何楚公子景涵及其他大臣陸續諫言,不愿繼續與秦為敵,畢竟先前華陽太后致使楚國元氣大傷,再無必要勞師動眾。?
春秋閣內,呂不韋向門客士子們吐露自己的著書志向,皆時由他作為總編纂,提綱挈領,直接點名要害,繼而交由士子們按綱領編著,將所學揮灑記于書中。穆歌閑來無事,便到客棧看望李斯,此時李斯經過反復思忖,打定主意想要輔佐嬴政成就大業之謀劃。
鄭貨眼見眾人皆有賞賜,屬實眼紅,正打算向呂不韋討要封賞,沒想到呂不韋竟讓他做相府家宰。待鄭貨欣喜離去,呂不韋叮囑鄭義專心統領分布在六國的坐探,順便摸清列國藏于秦地的細作,若是能夠策反,也算佳事一樁。嫪毐聽聞秦國相邦廣招門客,于是冒雨拜訪相府,投身呂不韋門下,呂不韋念及昔日救護之恩將其收留。
嬴政想將六國大纛擺放宮中,時刻提醒自己莫忘一統天下之志,結果呂不韋卻以“管仲與齊恒公”的故事教誨他應憑借,而非作為,無需事必躬親。恰巧此時寺人代內史急稟各地水患災情,呂不韋率先開口,獨自前去處理,制止嬴政參涉。
李斯懷抱羊羔登府拜訪丞相,隨眾人待在偏廳等候,怎料滿室羊羔入目,人手一只羊羔作拜禮。甘羅見李斯說話風趣,遂上前與之攀談,鄭貨未忘先前負荊請罪之辱,故意刁難李斯,甚至將他所寫竹簡丟擲在地,開口索要一千金方可代為呈交。
甘羅作為前丞相甘茂嫡孫,無論年齡才智俱是驚人。呂不韋倒是對甘羅頗為欣賞,同時感慨一代名相被迫離鄉,繼而當眾封其作少庶子,留在相府為他所用。
由于趙偃處處魯莽,愈發不得趙丹器重,他與太子趙佾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明顯。郭開苦思冥想數日,總算尋到良法,趕忙去找趙偃,提議他借機拉攏毛遂,取得朝堂重臣的擁立。
趙偃開門見山說明來意,奈何毛遂不愿出面相助,即便是郭開故意用話激他,仍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始終未能明確表態。正因如此,趙偃更加確信毛遂高居廟堂,以他擅長的辭令可以影響趙丹決策,不管將來是何局面,此人只能是盟友,決不可立敵。
李斯沒能順利拜入相府,便在街邊到處晃悠,途徑益德居酒樓時,恰好看到無數百姓圍聚樓前,一陣嘈雜聲傳出,便是嫪毐與酒樓老板莫必爭執不休。通過倆人談話,從而得知嫪毐來此吃飯遭遇漫天要價,因他付不起十金反被誣陷吃霸王餐。
眼見嫪毐受莫必當眾羞辱,李斯為他抱打不平,索性出題譏諷莫必勢利眼,見達官貴人就搖頭擺尾,見小民百姓則狂吠不止。莫必聽出話中之意,當即吆喝仆從攔住李斯去路,欲將他和嫪毐捆綁扭送官役,幸好王綰及時出現,不但從莫必手中截下二人,甚至又在益德居內設席款待。
莫必發現嫪毐乃是相府中人,忙不失迭地鞠躬道歉,端來美酒佳肴,就連女侍也都對他頻拋媚眼。王綰久聞李斯盛名,十分仰慕,原本想將他引薦給呂不韋,結果李斯趕忙推辭,坦言自有辦法謀取仕途。
果然隔日清早未聞相府門開,只見府外佇立不少人,皆是看向李斯留于墻壁上的箴言,字字珠璣,所述內容直指大秦現狀,可見其才學過人。呂不韋得知鄭貨先前趕走李斯,不禁氣郁,當即命令鄭貨立刻去請李斯,何時請來何時歸府,如若不然便可罷職離開。
如今大局初定,朝堂各方勢力斡旋,王宮對于趙姬如同裹糖砒霜,食之不甚便有可能徹底喪命。嬴政尚且年幼,難堪大任,趙姬思來想去,決定尋得一方靠山確保日后安枕無憂,隨即宣召呂不韋入宮,旁敲側擊,意欲拉攏。
趙姬能夠預聞國事,說到底全憑嬴異人留有遺詔,可她一介婦人不善政務,宮闈清寂難熬,免不了在夜長之際多夢,若能重拾她與呂不韋落在邯鄲的舊情,倒也不失為一樁美事。呂不韋深知趙姬此番何意,但他心思只有家國天下,所以從正午坐到暮色降臨,堪堪略有回應。
鄭貨畢恭畢敬迎請李斯入相府,奈何李斯太愛記仇,偏要住在較為簡陋的下舍??紤]到李斯今非昔比,鄭貨擔心會被呂不韋怪罪,趕忙跑到下舍懇請李斯遷居,沒想到李斯竟然直接開口索要一千金。最終鄭貨忍痛損財,總算讓李斯答應搬回上舍。
呂不韋以上賓規格宴請李斯,甘羅心生妒忌,屢屢出題刁難。李斯不卑不亢,答辯條理清洗,既獲呂不韋賞識,倆人觀點不謀而合。所謂用兵之道在于廣納兵源,如果能夠新建水利,擴大耕地,吸納六國流民,百萬雄師何愁甚遠。
嬴政將六國大纛擺進殿內,揚言若滅哪國便摘下哪國大纛,呂不韋前來告知各地水患已平,現下庫糧充足,可派大軍東出函谷,收復失地。聽聞此言,嬴政尤為欣喜,正要吩咐蒙驁、麃公出兵,怎料呂不韋早已提前調遣二人抵達關外。
面對呂不韋擅作主張的行為,嬴政無法表達心中不快,最令他為之震驚,當屬呂不韋要求廢除斬首記功之法。呂不韋認為商君提出此法是要鼓勵秦人勇于征戰,同時用非常手段震懾敵國,然經百余年磨礪,秦人無需再議刺激兵卒爭攻,斬首記功之弊已顯,理應改為奪地記功,與其殺盡六國之民,徒??粘?,倒不如讓士兵百姓歸田耕作,生產糧食器物,擴充秦國。
呂不韋把著書的事情告訴李斯,但是李斯認為還是不要寫這本書得好。即使呂不韋權傾朝野,但是依舊是臣子,況且這寫書的事情沒有和秦王商量,有違君臣之道。但是呂不韋認為,只要寫好了這本書,嬴政就會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呂不韋自認為對嬴政很了解。不顧李斯的好言相勸。
秦王政元年,秦上將軍蒙驁,鑣公率領兵馬再度東出函谷關取得了勝利。呂不韋在朝堂上宣布對蒙驁等人的嘉獎,但是鑣公斬了敵軍首,有違新的法律,要處罰他。鑣公讓秦王為自己說話,但是趙姬想拉攏呂不韋,應允了呂不韋的做法。鑣公可是秦的上將軍,處置上將軍這么大的事情,呂不韋也不在事先和嬴政商量,嬴政本想為鑣公說話,可是卻抵不住呂不韋大權在握。經過這件事情,秦軍在也不斬首記功了,但是從此嬴政便和呂不韋生了些嫌隙。
姚賈感覺到了今天上朝的時候,嬴政有些不快。但是呂不韋認為他只是孩子氣性。呂不韋問及成蟜的情況,姚賈覺得成蟜現在學習用功,他日必定會成為國家棟梁。呂不韋認為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興水利,姚賈建議用李冰,但是呂不韋認為李冰已經老了,他想求天下之材來治水患。
韓王看著秦國的步步強大,若秦東出,第一個要滅的就是韓國。現在想尋找良策。韓非這個時候提出變法圖強,才是讓韓便強。但是韓王并不認同韓非的變法圖強。這個時候韓王收到了呂不韋送來的求賢令,他又看見了水工鄭國,心生一計。
郭開知道毛遂喜歡喝酒,故意擺酒設宴宴請毛遂。毛遂來時便說先前趙偃委托的事情自己愛莫能助。郭開抓住了名士喜歡名。威脅如果毛遂不幫助自己,便把毛遂的丑事傳便諸國。趙偃還告訴毛遂,如果自己成為趙王,毛遂就能成為朝中重臣。毛遂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如果現在的趙太子到秦國為質,秦國久不放人,大家就可以勸趙王另立太子。
趙姬找來呂不韋,希望呂不韋處理政事的時候要提前和嬴政商量一下?;氐郊抑械膮尾豁f把門客寫的書交給嬴政觀看,還把李斯的治國論也交上去了。李斯感到呂不韋難改商人本性,自己是不會就在丞相門下。嬴政才是自己要輔佐的人。
嬴政看到李斯的文章,便向王綰打聽李斯。王綰告訴嬴政,李斯是荀子門下數一數二的弟子,據說李斯是不出世的王佐大才。嬴政聽了當即要見李斯,可是王綰卻有些顧慮,李斯是呂不韋府中的門客。召見李斯應該先告訴呂不韋。這話一出,又惹得嬴政不開心。嬴政問王綰是大秦的臣子還是呂不韋的門客。
而這邊韓國使者鄭國入秦,李斯作為韓國公子非的多年好友,鄭國一入秦,便宴請李斯。李斯問及韓非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