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0年,清光緒16年,海外傳來消息,日本國制訂"征討清國策",意欲占領朝鮮,進攻大清。?此時大清朝廷上下,京城內外,歌舞升平。糜費國庫數千萬兩銀子的成壽慶典工程--?大建清漪因無銀子即將停工。慈禧召來工程總監工、當今圣上之父醇親王奕環嚴加訓飭。?在朝鮮平定內亂而又險遭奸人所陷的袁世凱此時正躲在紅粉知己、京城名妓沈玉英的家中。聽說北洋大臣、直錄總督李鴻章奉詔來京,遂昨夜求見。?與北洋齊名的清南洋大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對西洋記者莫里遜的南北方的評論憤懣不已,決定親自帶領眾記者參觀他創辦的中國第一鐵廠--漢陽鐵廠。?這邊北洋為了戰備急需銀子,那邊清漪園工程尚有七百五十萬兩的窟窿,而國庫空虛,對此束手無策的光緒,帶著他的老師、軍機大臣翁同龢、戶部尚書閻銘來至宮中。面對堅持要停園工的閻,慈禧大為光火,當場撤去閻的差使。當太監架走閻時,尚不知朝廷為何而召的李鴻章,來到了宮中。
在朝上,面對李鴻章的"日本視清國為關等敵人"的陳述,慈禧不以為然,認為蕞爾小邦,不足為懼。朝后,新掌戶部的軍機大臣翁同龢公報私仇,拒不給北洋一錢銀子。無奈,李鴻章來到清漪園工地,欲取得醇親王的支持。怎料,親王正為缺銀子而大傷腦筋,正等著李鴻章來,意欲從北洋水師的軍費中將修園子的七百五十萬兩的窟窿補上,李鴻章哭笑不得。?在南方的張之洞,此時也正焦灼不安,漢陽鐵廠因焦炭不足,兩座立爐只有一座能開工,又因鐵水質量不行,生產出的鐵材賣不出去,面對月月要賠進大筆銀子的鐵廠,張之洞苦無良策,無奈,只好派人進京向朝廷要銀子。?以為進京多少能要點銀子,為北洋水師增添些許大炮的李鴻章,銀子一兩未得,反而要救醇親王于水深火熱之中,萬般無奈之下,他幫親王出點子,以北洋水師海防捐的名義,對外賣官鬻爵,以補清漪園工程急需。豈料,此舉招致眾官反對,上下聲討。清流領袖張之洞更是上書奏陳,歷數捐官之弊;而各地前來捐官之人,更是昏聵老朽,難堪重用。在一片罵聲中,朝廷停了"海防捐"。
"海防捐"停了,修清漪園的窟窿沒補上。此計不成,又生一計,李鴻章一面派手下盛宣情私下加緊與四國銀行談判籌措借款,一面利用張之洞漢陽鐵廠礦石與高爐不符,月月虧損的困境,密謀將鐵廠由官辦改成官督商辦,斷其官銀。?朝廷里,翁同龢與北子密商,上折子參奏李鴻章,更利用身為國師之機,讒言李鴻章。見翁、李不合,光緒皇帝深為擔憂。?日本天皇檢閱海軍,為與清國水師一決雌雄,天皇決意每年從個人財產中撥出30萬兩銀子交與水師,并秘密購買清國在英國所定購的鐵甲巡洋艦。?派人到朝廷要銀子未果,張之洞為救鐵廠,情急之下,不知是計,將鐵廠交由盛宣懷督辦。為報李鴻章臨危搭救,他在湖廣狠抓賭場,八方籌錢,甚至不惜清名,親手為人寫"墓志銘",終于為李鴻章籌措到了一百萬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