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科學家個人能力再強,也無法靠單打獨斗拼出重量級科研成果,特別是后續成果轉化更需要精通市場和產業的行家里手來輔助。”
昨天啟幕的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相關論壇上,原啟生物創始人何曉文在演講中道出了科學家們的心聲。九年前,他從海外單槍匹馬回國創業,搭建科研團隊、企業班底,一路走來闖關奪隘,實屬不易。如何讓“何曉文們”能更高效順暢提升創新效率,實現成果落地產出?辦到第三屆的“海聚英才”峰會正致力于放大上海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比較優勢和節點功能,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峰會現場,上海推出干貨滿滿的引才新舉措。包括推出全球杰出人才優享服務實施方案以及發布境外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前者提出,頂尖科學家可帶著團隊來創業,相關優惠政策可實現“團隊通用”;后者則明確,針對金融管理、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等重點領域的48項境外職業資格證書,對于持證人員給予人才引進、工作許可、人才安居等配套保障政策。
巧借“黃金搭檔”,成果走通市場
“近年,國內創新生態有了很大變化”,何曉文以科研試劑的物流效率舉例。
科學研究大多無法預判,科學家們的奇思妙想能否迅速化為現實,許多時候要依靠上下游供應鏈的成熟度。如今,上海實驗試劑運輸效率更高了。這背后恰是產業鏈上下游綜合作用的結果。“部分實驗試劑不必依賴進口,國內企業也有能力生產,由此提高物流效率,提升創新效能。”
他留意到,48項境外職業資格證書中,不乏一些智能制造領域的工程師資質證書。這對于原啟生物這類講求交叉融合研究的企業至關重要。他解釋說,企業身處的精準醫療賽道,不僅需要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也需要有能力把控大規模生產、質量控制的高端工程師。唯有雙方合力,組成黃金搭檔,才能加快創新藥械的上市進程,惠及更多人。
此次峰會明確:上海將建立全市統一的境外職業資格證書查詢驗證平臺,并動態調整目錄,確保“有進有出”,更匹配現實需要。何曉文這樣解讀,職業資質互認有了政府平臺背書,原啟就有底氣招攬更多工程、金融等領域的高端人才,讓企業創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走通市場。
布設“全球實驗室”,放大競爭優勢
越來越多全球人才將上海視為開創新事業的理想地之一。然而,于上海而言,引才成功是否僅以人才落戶或企業注冊數來衡量?
被視為AI制藥領域“黑馬”的英矽智能創始人亞歷克斯·扎沃隆科夫不這么認為,“上海要找到自身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節點位置,提升世界影響力。”
作為企業創始人,亞歷克斯擁有計算機、生物醫藥交叉學科背景,旗下平臺的AI工程師們也大多擁有相似履歷。然而,放眼全球,AI制藥領域所需的尖端人才總量有限,想要吸引這些頂尖大咖紛至沓來,需要有更多顯著的“競爭優勢”。
英矽智能的探索值得借鑒。該企業在全球多地建立研發中心,并與全球知名藥企、科研機構等合作,共同研發臨床前的候選新藥。“通過在全球布設高效的創新網絡,從而更好地發揮協同效能。”在亞歷克斯看來,上海可探索建立更多跨區域的創新平臺,讓“海聚英才”跳出物理空間局限,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更大影響力。
構筑蓄水池,善于培養“種子選手”
不僅關注有所建樹的明星科學家,“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也將目光投向那些仍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科創新星。
現場,教育部與上海市政府“官宣”重磅合作——共建留學人才回國服務示范區。明確支持上海舉辦高水平的國際暑期學校,以吸引全球范圍內的在站博士后,在讀碩博士來滬交流研討。
放眼全國,建立國際暑期學校成為城市引才的新舉措。這個夏天,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在滬合力組織了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暑期學校。清華大學姚班、北京大學圖靈班、上海交通大學ACM班等優秀學生悉數參加。與會專家學者也提及,建立高水平的國際暑期學校,有利于優化完善人才蓄水池,為城市未來發展挖掘更多“種子選手”。
“針對前沿頂尖領域開設暑期學校,是為了開闊學生們的研究視野,引導其找到自身的科研興趣和熱愛。”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鈞瑛看來,科學素養的培育是當下更為重要的一環,“科學研究注定是一件孤獨的事,既要始終保持熱愛,更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
作者:王嘉旖
編輯:傅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