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要文化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主要包括新聞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文化信息傳輸、文化創意和設計、文化休閑娛樂以及工藝美術品、文化產品輔助生產、文化用品、文化專用設備等十大門類。作為典型的低碳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文化產業具有優結構、擴消費、增就業、促跨越、可持續的獨特優勢和突出特點。既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又能拉動現代服務業發展。既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又在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貢獻越來越大。
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以來,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創作激情競相迸發,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喜人景象,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多彩,文化市場更加繁榮興盛。文化產品傳遞的是思想觀念、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影響的是人們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和關鍵所在,也是文化改革發展中始終需要把握的重大問題。
2009年10月,一年一度的全球出版盛會在德國法蘭克福如約而至,這一年中國首次成為書展主賓國,讓世界品味中國書香,讓中國領略世界風采成為這屆書展的主題,中國二百多家出版單位,一萬多種圖書參展,中國主題館開館儀式,文藝演出、專業藝術展覽等,六百多場活動吸引參觀者三十萬人次,這是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的一個縮影。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鋒更加頻繁,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日益呈現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的態勢,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國際影響力,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已成為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