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的國家誕生了,早期的電影人終于找到了可以實現理想,釋放創作激情的地方,他們渴望為新中國拍攝新的電影。一部故事片的誕生,奠定了新中國電影的某種基調。1949年5月,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橋》誕生,講述了困難時期,沒錢、沒技術、沒材料的情況下,工人是如何煉鋼,支援解放戰爭勝利的。這部片子的制作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創作條件之艱苦也讓人難以想象。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經濟上一窮二白,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經濟成為頭等大事。國家開始重視開發礦業,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地質工作者的任湘,他舍下妻兒,遠赴邊疆,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七進西藏,十下云南,對藏南、川西、滇西的喜馬拉雅地熱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曾經一度面臨生命危險,為祖國勘探出一座座豐富礦藏,為新中國的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地質事業奮斗了終生。這就是我們新中國的第一批地質工作者。
60年代初期,闞陪桐是沈陽農學院的一名大學生。那時候他特別喜歡唱歌,尤其是蘇聯歌曲。“有個年輕的拖拉機手深夜送我轉回家,我呀扶在他的肩上,無限熱情問著他”,《拖拉機手謝廖莎》是他經常唱的歌。大學畢業的時候,國家號召支援邊疆,闞陪桐主動要求去黑龍江。那是1965年。闞陪桐沒有想到,他在蘇聯歌里唱過的田野和拖拉機手即將走進他的日常生活。他也沒有想到,北大荒農場是那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