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舉行,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頓時,全國一片沸騰。今天的天安門廣場,寬廣、潔凈。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巍峨聳立,讓人敬畏之情不禁自生。如果有人跟你說天安門曾是墻皮斑駁,磚瓦凌亂,到處野草、鴿糞,沒有什么廣場,只有無數污水坑和堆積如山的垃圾,甚至還能挖出炮彈,你敢相信嗎?天安門廣場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是誰畫的?為什么不會掉色?這位畫家在完成畫像之后又干了什么事,現在的圖案是原來的初稿嗎?
2004年2月23日,一位86歲的老人執意要在我們的鏡頭前,為我們講述它的故事。他就是《歌唱祖國》的詞作者——王莘,他說有好多故事要講……“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在中國的重大升旗儀式上,《歌唱祖國》常被做為出旗曲在國旗出場之前演奏,并有“第二國歌”的稱號。就是這樣的一首歌,卻從它誕生時起就歷經波折,命運充滿傳奇。
八九點鐘的太陽——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蘇聯接見中國留學生時,講下了這樣一段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從1948年開始,新中國陸續派遣共超過一萬名留學生赴蘇聯學習,他們的專業幾乎涵蓋了工業、農業、軍事、地礦、核能、航空、航天、水利、醫學、電信、鐵道、氣象、教育、文學、藝術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各個行業。